嵩岳新生:“后山研学”、“后山书院”等智慧策划
嵩岳新生:“后山研学”、“后山书院”等智慧策划
中岳少室之南有阳翟故邑,南麓有太室祠中岳庙,少室有佛寺少林,太室有古邑阳城,北麓呢,有文化厚重的后山。
嵩山北麓乃至脚下川区,自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人烟稠密、物产富饶的地方,“五都”荟于洛畔便是最好的证明。以洛水、黄河为“轴”的长长的川区,西至关中,东达开封,是华夏文明起源的集中区间,又是向上下游辐射的动力地域。
以地利观之,嵩山位于天下之中,造化钟灵,景色毓秀,从历史上看,北麓的黄河腹心地带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区域。自奴隶制社会的中原部落逐步集中,到夏商周部族的兴旺发展,从秦汉大一统的创建,到其后漫长的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确立,“后山”地域都有不可替代的源头和核心地位。
历史湍流,诡异变幻,朝代更迭,人事翻转,“后山”襟怀的洛水川区,始终是人们的精神原乡,思想的枝叶生机盎然,理念的花朵争奇斗艳。一代又一代先贤,以睿智的思考、闪烁的灵感、燃烧的激情、渊博的学识,使这片神奇的地域愈来愈远播声名,光彩斐然。
中岳“后山”可能长久沉默,但斗转星移,风月循环,总会有优秀人士启动新的开端,复苏文化生命,展示其卓荦风范。
偃师正南方,自九龙角水库进入,西东远展的山岭之内的区域,犹如大鹏双翅均衡展开,西连任窑、车李方向,东经堂沟至脑袋山,头颈胸腹明显,指向伊水洛水平原,气势浑然,振人心扉。
其位置在郑州西南、洛阳东南,南倚嵩山诸峰,北瞰“伊、洛、河”川。
“伊、洛、河”川,是一道河谷,却又是华夏文化的“高脊”所在。这道“高脊”, 西达关中塬上,东至郑汴阔野,串连上下数千载历史,形成古今一文化长链 。
中岳嵩山的文旅热潮,早已形成,持续不减,但中心和重心基本上全在南麓的中岳庙和少室的少林寺,“后山”文史黄金区域,自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冠名和建设以来,尚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响应,仅有“驴友”们坚持多年的自发坚持的攀登探险。总体而言,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尚缺战略框架,观念亟需更新,起点亟需提高,小、杂、散、乱现象亟需改善。
多番踏勘,发现处于郑洛两大城市间的佛光峪,文化体验游、地质生态游、户外探险游、儿童研学游等厚重积淀和发展红利,科学开发,优化资源,前景无可限量。
佛光峪地灵人杰,拥有极为可观的地利优势与发展前景,多项文化旅游产业基础雄厚,拥有动植物丰度和农业生产经验的历史长度,新奇特农产品的开发和协同未来文旅趋势的“在地性”销售,大有可为。
“后山”是任见的常用笔名,几十年的使用,朋友们极为熟悉,上世纪80年代维基百科所列“任见”词条即已把“后山”笔名放在最前面,新版《辞海》“后山”条目的第一诠释也是“后山,即作家任见。”书籍在台北出版正体字版本的,出版社所做的著者介绍亦是早期维基百科条目的介绍。
在“后山文化建设”研讨中,北京胡维勇先生主张建设一所后山书院,以为后山文化事业的国内外接应承台,丁宏伟说:“任见先生笔名后山;佛光峪位于嵩山的后山及少林的后山;从多方面来讲,嵩山又是一座厚重的山,后山也是厚山的谐音。”
期望“后山研学”、“后山书院”等智慧策划,更新发展理念,摈弃混乱操作,集中优势资金,增强文化优势,以系统化、全域化的战略思维,策划实施“组合文旅”,必然能够驾驭风口,启动大鹏展翅翱翔。
眼界高远、主次分明、重点突破、多层开花的文化旅游建设,必将开创“中岳后山”新的历史征程。
选自任见《嵩山文脉》附章
![]()
嵩山文脉
任见著
本书简介
本书以“嵩山精神”发轫,梳理、趣述从古到今的中岳文脉:远古都邑、嵩山见证、娱情郑风、美丽洛神、仙功佛德、地脉人望、巡古嵩高、五世同堂。分量厚重,解析独到,堪为别开生面的嵩山文化读本。
嵩山文脉
目录
序章 嵩山精神
01 愿景崇高,奋发入云
02 历程绵延,曲折跌宕
03 境界奇美,风光魔幻
04 文化厚重,享誉天下
第一章 远古都邑
05 南北一肩挑
06 瓦店文化遗存
07 王城岗古都邑
08 王湾三期文化
09 二里头古代都邑
10 郑州商城遗址
11 偃师西亳故城
第二章嵩山见证
12 “河图”与“洛书”
13 象征极权的玉版
14 “贵二代”的排场
15 “羿二世”的胜利
16 后羿、寒浞和夏癸
17 “问卜”与“庙算”
18 商已软不邋遢
19 老家的威风锣鼓
第三章 娱情郑风
20 诸侯榜样,高比嵩山
21 周郑长葛战役
22 “王风”和“郑风”
23 周太子的嵩山仙缘
24 “道”“礼”博弈
25 郑国商人弦高
26 乘轩里的“特务”
第四章 美丽洛神
27 轘辕关古今
28 美丽的洛神
29 客家人的“根”
30 血脉集束大谷关
31 伊阙文武志
32 仙气弥漫广成关
33 名关“虎牢”
34 余音千载绕钧台
第五章 仙功佛德
35 奉祀中岳神祇
36 见识少林武禅
37 嵩阳文教“标本”
38 嵩山北魏“佛迹”
39 守志嵩岳,精专不懈
40 返朴即真,身合自然
41 断左臂,乞法印
42 为巧仪,治新历
第六章 地脉人望
43 虽败犹“圣”
44 武后忆东汉
45 登嵩与封禅
46 “孝敬皇帝”李弘
47 “云头情男”姬晋
48 桃色三阳宫
49 痴僧玄奘
50 诗史杜甫
51 贤相姚崇
52 “七帝八陵”
第七章巡古嵩高
53 “天室”与“天文”
54 “测影”与“观星”
55 神奇的“中”字
56 古拙的“汉三阙”
57 异彩纷呈的古塔
58 嵩山《七碗茶歌》
第八章 五世同堂
59 海陆互相揖别
60 地质形貌集展
附章 综合文旅
61 综合文旅优势
62 后山记+后山再记
63 三川宝地偃师
64 伊洛血脉悠远
65 中岳后山行记
66 后山凝雪流云
67 嵩岳后山访谈
著者简介
~~
任见,另署后山,理科出身,早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主要作品有《西欧史传》(6卷)《帝都传奇》(10卷),《牡丹传奇》(10卷),《刘禹锡传》,《白居易传》,《曹操传》(陆版+湾版),《丝路密码》(2卷,国家出版基金优秀项目),《洛阳往事》等逾百种。
~
任见:嵩山精神--《嵩山文脉》序章
任见:后山凝雪流云--(原题:中岳后山雪霁,偃师南部体验)
任见:后山记+后山再记--嵩岳后山的文旅价值
任见:伊洛血脉悠远--原题:伊洛两水一川,古今偃师礼赞
任见:嵩岳后山访谈--中岳后山偃师南岭行记之五
任见:三川宝地偃师--原题:深藏河洛川区,历史文化偃师
任见:嵩岳后山行记--原题:偃师南部山区,博物文旅宝地
任见:珍贵的“两京古道”历史文旅链条
任见:在河之洲-洛阳孟津黄河之滨文化探源之一
任见:认识“洛神”艺术形象
任见:藏在武则天心中的两个男性
任见:“李杜相会”——李白与杜甫的“洛阳会”
任见:认识隋唐洛阳城和上阳宫
任见:大唐一朝两种植物甚是奇妙-《大唐上阳》163
任见:武皇后生命中的第三个男性-《大唐上阳》162
任见:李皇上视察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像工程
任见:李治饶了小太监惊驾之罪-《大唐上阳》160
任见:李皇上在洛阳离宫居然发挥超常-《大唐上阳》159
任见:武照将碍事的李治支向洛阳-《大唐上阳》158
任见:武照跟妖师为李皇上涂绿漆-《大唐上阳》157
任见:武照如何鉴定妖师的“思春”药粒?
任见:品读古希腊历史三书
任见:三国两晋的茶俗和茶文化(b)
任见:三国两晋的茶俗和茶文化(a)
任见:唐朝工部呈报皇上的龙门卢舍那造像图样
任见: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的规划设计报告
洛生门——孝敬皇帝李弘的人生悲剧
公主恨——高阳公主李漱的情感悲剧
谜底,奇异的“中国内地作家”标注
任见:增光嵩山的贤相姚崇
任见:古都洛阳的历史名宴
任见:叹惋莫高窟,功过王圆箓
任见:洛阳莫愁【原创】
任见:隋炀帝与南北大运河【原创】
任见:高风亮节说绿篁
任见:花香鸟语雅韵长
任见:嵩山精神【原创】
任见:后山记【原创】
任见:武则天贬牡丹【原创】
任见:直奔“终点”,焉能不短?【原创】
任见:孔丘“入周问礼”的谜底【原创】
任见:商统治者迁徙不休原因何在?
任见:“三川”宝地,古今偃师【原创】
任见:在河之洲【原创】
任见:宓妃甄后,翩跹洛神【原创】
任见:隋唐皇城天街,洛阳古都风采
~
![]()
注:任见先生2016年与2017年在北京时应邀出席多种论坛,如央视和北京社科院的国家核心文化建设论坛,清华大学的……道路论坛,北师大博士集群的历史文旅论坛等,在历史文旅论坛上,任见先生举例洛阳的历史文旅建设,主张选择隋唐为建设重点。之后不久,有人作出这张图片,叫做“振兴洛阳历史文旅”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