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见:嵩岳后山访谈--中岳后山偃师南岭行记之五
任见:嵩岳后山访谈
(中岳后山偃师南岭行记之五)
~
01
预报有雨,过于炎热,并不洒落,燠风熏烤,别有体验。
十点钟,和丁宏伟博士、张献文博士一道,驱车访览中岳后山。
目的地是偃师区府店镇佛光村,那里有座独特的嵩岳地质博物馆。中岳后山的五佛岭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力之山,石质石态丰富,研学价值凸显。
在地质博物馆开门之前,我们顺着蜿蜒山道,登上佛光寺的北山。脚下是几乎满铺的石子和野草,旁边的山坡不知哪年被开垦了出来,生长着芝麻、玉米或高粱,放眼望去,山上更多的是灌木和蒿草,期间散布着花椒、荆棘。
02
跟别处不同的是,嵩岳后山这一带,山体的岩石感和风化感相当明显。
岩石与人类的关系太密切了。在人类的文明和进化中,岩石的作用极其重要。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先祖为了生存,就利用比较坚硬的岩石制作成简单的工具,用来打猎、切削食物。考古发现几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遗留下来各种石器都在证明这个。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矿物的发现及利用,对岩石也有了记载。
东周初期的著作《山海经》,不但记载了岩石和矿物,而且有女娲补天、息壤治水等岩石文化的述说。
03
历史上保留长久的名胜古迹,都是岩石的建造物。
西人崇尚自身,秉持自信,采掘和搬运巨大的岩石,雕塑成形象,竖立于城邦的广场,或者构造巨形的拱券和刺入天云的尖塔,今天欧洲到处的教堂可见古人处置岩石的智慧。
华夏族群,敬天畏地,工具较差,计算较弱,建筑多用土木,对巨型岩石的处置也采用相对偷懒的方式,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中的佛像,依山凿刻,美誉为“天人合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美学价值甚高。
04
闻名的万里边墙,是石头的建筑;旧时多见的石碑、翁仲、石兽等石质艺术品,也承载着很多故事;石磨、石碾、石臼、石槽之类,尤其散发着生活气息。
事实说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岩石是分不开的。人类对岩石的不断认识,对岩石性能的日益理解,使岩石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今天的岩石采掘和切割技术远胜以往,所以今天毁坏生态的规模和速度,古人望尘不及。
矿藏和岩石伴生,矿产资源是岩石的高贵成分。丰富的矿产支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保障。
05
丁博士领航似的走在前面,张博士细心考察守在后面。我走在中间,太热太热,脱却衫子也不得凉。山路旁边的岩石结构、荆棘灌丛甚多。丁博士尝了一株“香椿”的芽叶,苦,找附近的酸枣改善味觉,我刚才吃过几个酸枣,告诉他黏糊糊的没有味道。
站在佛光北山的较高处,遥望南山。虽说又热又湿,大气氤氲,但太阳大,能见度不算太差,我们观测到山峦成阵,起伏绵延。
张博士在游览后的雄文中记述曰:“望东南有香炉峰,直插云天。前瞧五佛山,秩序井然。观西南有红石峡,约隐约现。俯瞰西边,九龙湖波光粼粼,景致非凡。山坡上有杏树若干,绿叶飒飒,不见东风细雨来。花椒树围着菜园,掐一叶片,揉搓,嗅而味爽于心田。陡坡处,酸枣浑圆,浅绿色,尚未变红,核大肉薄,酸甜。说是有雨,迎来骄阳高悬,赤日炎炎,汗湿衣衫。”
06
遥望嶙嶙南峰,看到一道面向西北的摩崖,非常适合造像。当然不一定是宗教的了,郦道元、李时珍这些和嵩山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可以被“请”出来吧?
丁博士领队参观山脚下小村中的百年大槐树,枝干壮硕,高耸入云,极有气魄。大槐树应该有故事,至少它俯瞰了几百年的世事变迁,人间哀乐。以后若能开辟观览项目,希望远来的人为它行一个礼,佩挂一根红丝带吧。
张博士文章说:“小时候家里也有一个大槐树,夏季作赤脚大仙,脚底板满是黑点,原是蜜虫被踩翻。想来可笑。今日仰望大槐树,欣欣然!”
07
在《三川宝地偃师》和《嵩岳后山行记》中,均有植物相关的文字。
《嵩岳后山行记》这样介绍:“嵩岳后山生物资源丰富。植物,有麻栎、槲栎、侧柏、油松、大果榉等树木,村庄前后左右,核桃也多;观赏植物有蕨类数十种,花卉近百种,荆花不少。动物,有草兔、刺猬、黄鼬、狗獾、大灵猫等,据说还有大鲵;黑鹳、草鹭、鸿雁、雕鸮也能见到,野山鸡较多。山楂果酒和饮品、金银花和冬凌草茶、柿子醋之类特产,都是当地正在或可以开发的富民项目。”
中岳后山的植被较为“家常”,与人关系相对密切,在多次考察中,我们在地方餐馆享用过橡粉面片、当季椿芽等,滋味甚好,这天又品尝了清炒南瓜丝和香辣凉粉等农家风味菜,齿颊流芳。
08
2001年我在《散文》海外版发表过几组系列散文,其中有篇《无言的智者》,在“知网”找到踪影,却无缘下载,开头说:“大道不言。我常觉得,若说得道,植物是得道者,因为它不说话。人和动物属于一类,植物属于一类,这样笼统地分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辈分不同,我个人一直认为植物的辈分高。”
人和动物是由植物养着的,吃植物。当然也吃动物,被吃的动物可能也是吃动物的,但是这段生物链条最终的食物仍然是植物。大的植物还提供荫蔽,荫蔽人和动物,像母鸡翅膀之于小鸡崽子。小朋友都知道,没有了动物,也许还会有植物,但没有了植物,就不会有动物了,包括人,这种动物。小朋友任由之就说:如果没有树,哪还有在森林里迷路呢,哪还能到灰狼和狗熊家里做客?
09
嵩岳后山的空气,因为植物而清新,嵩岳后山的生活,因为植物而清雅。植物与人的关系历经千载沉淀,在畸形的城市化大潮之外,尤显珍贵。
艺术不用多说,因为植物而生动。园林,直接选择植物,或者改善它,成小品,成大作。音乐,模仿松涛滚动,似雷声,模仿清荷滴露,如金石。绘画之美尤在植物,《春山》、《烟树》、《云林行旅》,哪个不是呢?诗也同样,“草色遥看近却无”,“霜叶红于二月花”。甚至毁灭植物的时代“壮举”,也是靠植物养活的族群所创造的。
10
植物不言。人不知足,砍,伐,刨,挖,无所不用其极,收获自然也蔚为壮观:风沙蔽日,荒漠连天。
植物不言。植物既视死如归,便雍容大度。它不屑于计较,只在冷眼观望。它也许预知了一个结局,不计较罢了。
我曾经和丁博士讨论博物学,认为植物与人的和谐度高于动物。动物有脚,会到处溜,动物有大脑,带着本能的小狡猾。植物不一样,种种美质,数之不尽。
嵩岳后山的岩石、植物,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媒妁、使者。
2023.08,于南龙山下
任见,另署后山,理科出身,早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主要作品有《西欧史传》(6卷)《帝都传奇》(10卷),《牡丹传奇》(10卷),《刘禹锡传》,《白居易传》,《曹操传》(陆版+湾版),《丝路密码》(2卷,国家出版基金优秀项目),《洛阳往事》等逾百种。
~
任见:三川宝地偃师--原题:深藏河洛川区,历史文化偃师
任见:嵩岳后山行记--原题:偃师南部山区,博物文旅宝地
任见:珍贵的“两京古道”历史文旅链条
任见:在河之洲-洛阳孟津黄河之滨文化探源之一
任见:认识“洛神”艺术形象
任见:藏在武则天心中的两个男性
任见:“李杜相会”——李白与杜甫的“洛阳会”
任见:认识隋唐洛阳城和上阳宫
任见:大唐一朝两种植物甚是奇妙-《大唐上阳》163
任见:武皇后生命中的第三个男性-《大唐上阳》162
任见:李皇上视察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像工程
任见:李治饶了小太监惊驾之罪-《大唐上阳》160
任见:李皇上在洛阳离宫居然发挥超常-《大唐上阳》159
任见:武照将碍事的李治支向洛阳-《大唐上阳》158
任见:武照跟妖师为李皇上涂绿漆-《大唐上阳》157
任见:武照如何鉴定妖师的“思春”药粒?
任见:品读古希腊历史三书
任见:三国两晋的茶俗和茶文化(b)
任见:三国两晋的茶俗和茶文化(a)
任见:唐朝工部呈报皇上的龙门卢舍那造像图样
任见: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的规划设计报告
洛生门——孝敬皇帝李弘的人生悲剧
公主恨——高阳公主李漱的情感悲剧
谜底,奇异的“中国内地作家”标注
任见:增光嵩山的贤相姚崇
任见:古都洛阳的历史名宴
任见:叹惋莫高窟,功过王圆箓
任见:洛阳莫愁【原创】
任见:隋炀帝与南北大运河【原创】
任见:高风亮节说绿篁
任见:花香鸟语雅韵长
任见:嵩山精神【原创】
任见:后山记【原创】
任见:武则天贬牡丹【原创】
任见:直奔“终点”,焉能不短?【原创】
任见:孔丘“入周问礼”的谜底【原创】
任见:商统治者迁徙不休原因何在?
任见:“三川”宝地,古今偃师【原创】
任见:在河之洲【原创】
任见:宓妃甄后,翩跹洛神【原创】
任见:隋唐皇城天街,洛阳古都风采
~
![]()
注:任见先生2016年与2017年在北京时应邀出席多种论坛,如央视和北京社科院的国家核心文化建设论坛,清华大学的……道路论坛,北师大博士集群的历史文旅论坛等,在历史文旅论坛上,任见先生举例洛阳的历史文旅建设,主张选择隋唐为建设重点。之后不久,有人作出这张图片,叫做“振兴洛阳历史文旅”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