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梵音妙韵抒禅心 ——李半之法书之品鉴与赏析 刘先银 2013 北京
梵音妙韵抒禅心
——李半之法书之品鉴与赏析
刘先银 2013 北京
落纸云烟信为真,
清净散淡不同人,
写到笔墨尽无处,
虚和空灵化为神。
这是李半之先生书法创作的心境,是书家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书法创作的思想。
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综合表现,儒释道修身正心,以点线面传达高古的气息,韵律的美感。书法历来是佛家修心养性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许多修行有素的高僧在书法领域取得非凡成就,怀素、智永、八大、石涛等等即是先例,现代弘一法师更是如此,他在俗时,于文章诗词、金石书法、音乐戏剧、绘画造型,无不悉心研究,成为精英人物。遁入空门后,他诸艺俱废,唯独对书法坚持不懈,使书法与佛法相得益彰。不难看出,历代书画大师都是在综合文化的修炼中把自己的独立艺术推向了顶峰。
李半之先生深谙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这种线有独特的“书写性”,线的形状直接体现着作者的感觉:粗线显刚,曲线见柔,折转表示锐利,波弯显示绵软,不同的组合,疏密走向,会产生动静,悲喜等感觉。它可以表现质感,也可以表现量感,线的运动,结构方式和不同张力;通过线的虚实,强弱的布置和浓淡干湿的走向表现空间感,可以通过穿梭,重叠,疏密,藏露表现层次感;可以通过线的快慢迟速,转折顿挫表现书法节奏和韵律。线条的丰富性,使得中国书法具有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
不随世俗任孤行,
独上五台访高僧,
求得不生不灭法,
方知真佛自内心。
这是李半之先生五台山访高僧的一段参悟,体现书法的修行和书法的创作方法。
所谓书法三要素,既是书法标准,同时还是书法之道。汉字书法是指按照汉文字的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汉文化独有的艺术作品。书法作品往往被誉为“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
李半之先生书法作品自然飘逸,运笔过程中笔锋的起收、提按、顺逆、中侧、转折、顿挫、徐急、藏露、展收、方圆等气韵相连、沉稳雄健、苍劲有力且富立体感。
半之先生属书法高手总能在平正的基础上又别出心裁地追求险势,那就是将字的结构搭配得更灵活更巧妙,有正有欹,有轻有重,有张有弛,在险中求正、动中求稳,使得作品别有情趣,达到创新的艺术效果。布局谋篇,如同写文章,书法创作也讲究起承转合、首尾呼应、跌宕有致、节奏明快,半之先生下笔前对整个篇幅进行谋划,如字的大小、疏密、收放以及同一个字在不同位臵的不同表现手法,以祈带来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美感。在书法表现上轻重缓急,开合,急速迟缓,逆顺相和,自然而然流露,心灵心境神韵。中国书法实际上是对客观世界意象的认识,但表现方法有不同。这种表现要通过书家对于意象的认识来完成,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东西;利用形式表现内容,既表现事物的共性,又加强事物的特性。如果没有共性,人就不认识它;如果没有特性,也就谈不上艺术。简化说这就是“神形”的问题。神就是韵,是事物特性中最突出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往往与画外有画,笔外有意相关。如宋佚名《出水芙蓉图》它刻画了荷花的形色质,但更传达了荷花的神韵。
半之先生书法的阴阳对比,聚散飘逸韵律,佛性大慈大悲,处处体现书法精神,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意蕴,有透过毛笔的“尖、圆、齐、健”而呈现出来的张弛有度的线条美;有通过墨的五彩“干、湿、浓、淡、枯”所展现的色彩美;有文字的形意合一、书与文情感交融的含蓄美;有虚实相生、奇正相依的章法美;有诗书并茂的文采美;还有表现为静态、展开于空间、流动于时间的书法线条却能抒发情感、造化心灵所呈现的抽象美,等等。墨点何其微,气势何其雄,一个“点”,却蕴含丰富的美学内容,不难看出,这就是魂不仅维系着生命,更反映在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李半之,在太极悟道之外,染翰临池,记得第一次见他墨迹时,就被其静穆书风所感染。那是一幅:“上善若水”,写在四尺对开的宣纸上,字虽不多,然而书风简静空灵,格调高古,远离尘俗,自觉淡定;用笔用墨恬静自然,给人润畅淋漓的感觉。看着他的书法作品,不禁使人想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家境界。
出于对李半之先生人品和书品的敬意,我们两品茶谈艺,学到了很多,感悟了不少。梵音妙韵,亦清泉,亦白云,让人觉到“自性无所挂碍”的真谛,做学问如是,做人如是,做事亦如是也。
(三)
默相观佛心清净,
大慈大悲意无极,
波罗揭谛空五蕴,
一笔一画见观音。
半之先生书法用点、线、墨、结字的韵律体现书法是抒情的艺术。
古人说“书法如佳人之艳丽含情,若美玉之润彩夺目,玩之而愈可爱,见之而不忍离,此即真手真眼,意气相投也。”“意气相投”道出了书法含人情味。韵在书法艺术中主要指作品内在的精神、气质和风韵。奕奕的气韵、深沉的情韵、生动的墨韵、婉转的线韵、有象的字韵,皆是感情的归宿。韵最早出现在音乐里,指声音中一种和谐的味道,一个无形的感情的化身。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中云:“异音相从为之和,同声相应为之韵”。诗词创作要重视“韵”,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得好,运用得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诗韵是一种难以言说可以感受的趣味。音乐的韵也很难用语言具体描述,或许可以这样说,它是音乐的风格、特点、音乐表现的总和,是音乐内在精神的表现,是艺术活动中主客面统一的审美情趣。后来的“韵”又转入对人体的欣赏,如《世说新语》中有“拔俗之韵、风韵迈达、天韵标令”,韵又指人的气质、行为的清雅、放旷;人的风姿韵致;借来评论书法,用意近似,黄庭坚云:“凡书画当观其韵”,“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论人物要以韵胜,尤为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韵在书法艺术中主要指作品蕴涵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和风韵。“气”的概念来自于老子哲学,“冲气以为和”。气韵生动”是一种境界,需要书法家主体精神的主动获取,是整个身心协调一致的活动。它是生命主体的表现形态,它的特点是生机勃勃的整体感,元气只是氤氲在鼎炉之间,气由微动到不动到尽化,真意由双眼观照到无觉,靠的是绵密寂照之功,用的是入定之力,是书法家在作品中始终要追求的目标。王世贞评东坡书“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气韵生动”的理解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当我们打开王羲之的兰亭序时,总是使我们感觉到有一种泼辣的活力在跳动。这生动的气韵,从章法与字态上,从笔墨技法上强有力地反映了出来。意态绵远,神气奕奕,表现了他的精神气质。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书法家掌握了熟练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
蔡襄:“书法惟风韵难及。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说的是形可见、韵难觅、情难留。《李斯特论肖邦》中说“情感和形式的统一程度要彼此不能分开,互为表里,这一个就是另一个发出的光”。情韵还得通过诸多形式折射出来。情感的体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接受书法韵律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丰富的审美心理,常以想象、回忆、理解、感受沉溺其中。观者的情感是一种随记忆流失的短暂的生命涌动,沉浸于韵的形式中,让知觉把作品的韵变成重要的审美对象,从而使作品得以自我完善并显示自己真正的意义。只要书家动情书写,才能让观者眼中的韵具有情的味道。白石老人的印章,所以觉得好看,叫人动情,就因为他除了注意形式结构外,还注意韵的表现。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先生的演奏风格是手法细腻,音色华丽,向顿挫索求韵味美,于流畅抒发歌唱性,音调饱含浓厚的感情色彩,侧重情感的抒发。李半之作品中韵味来源于胸中意味,胸中意味正是指知识、阅历、审美观念、品行等,书法的韵味美表现在内在、含蓄的品格,其娴静、典雅的极尽轻柔温润之态,那极其自然、飘逸的旋律,无不显示其阴柔之美,它深入骨髓的迷人魅力正在焕发升腾。孙过庭说:“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李半之先生就是把点画和使转运用得恰到好处,点画中呈使转,使转中见点画,动静相宜,泯然无痕,形质准确,性情也得到很好地发挥。他的草书就是他的人格和性情的笔墨外现,是他的生命状态、情感世界的符号。
半之先生书法能创作出有“魂’的作品,还能将无意于佳的刹那间所出现的火花留住照亮整个艺术的生命,如见观音。平日里半之先生善于保守自己的心,灵感就会常住心里面,半之先生懂得依靠灵感、运用灵感,灵感时常引领着进入一种“神”的境界,创作出一件件充满感染力作品,这样的作品必然会令观者的眼睛定格在那里,也必然会和千万万个爱美之人产生心理共鸣。这种心理共鸣就是一种“心”和“灵”的共振,使我们能与它有很多的甚至是穿越时空的意会。
半之先生的草书用笔、结势和章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尤其是他的线条的运用。“草书最为难,龙蛇竞笔端。”线条具龙蛇之势最重要,也最难。而这,李半之先生是做到了的。由于他有很好控笔能力,他笔下的线条每能呈现出一般书家很少有的奇姿异态。实处不死,虚处不浮,擒纵自由,开合有度,其点画之中的情感尽皆流淌于推运布势之间。他的线条是很美的,时如清流激湍,时如巨蟒翻动,当连则连,当断则断,断连之间具有十分丰富的过程感。其结字和章法也优美而完整。高质量的线条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一个字的各局部结构之间,整幅作品的各团体结构之间,皆能于高下俯仰、正敧疏密、揖让相背、呼上引下中机变无穷,而又无不合于法度。因此读半之先生书法作品唯觉如沐和风,如饮玉醴醇,清新隽永,意味无穷。他的草书不雕饰,有真意,劲健灵动的线条每能使人享受到简静旷远的愉悦。孙过庭又说:“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李半之先生的草书既能在体势上扩展自己的表现手段,又能动态的线条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草书的美学意义,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心清静之空灵,意慈悲而无极。
李半之法书之品鉴与赏析 刘先银 2013 北京
刘先银绘画作品:巍巍太行山
刘先银绘画作品:巍巍太行山,一个人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改变
太行山,以其雄健壮伟的体态,纵卧在祖国北方广袤的大地上。它气势磅礴,巍峨险峻,绵延数千里,宛如一条巨龙,西阻黄土高原的流金飞沙,东偎华北平原坦荡的沃土,北扫漠北塞外广漠的草原,南衔世界屋脊圣洁的源泉;它培育出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太行山,有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英雄的人民,曾作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见证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光辉历程。
巍巍太行山,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无尽内涵。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拓耕耘,繁衍生息,完成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变革,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巍巍太行山,铸造了中华民族刚烈强悍、无私无畏的民族性格。流传在这里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人民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拼搏精神,同时也造就了这里的人民刚烈强悍、无私无畏的民族性格。
巍巍太行山,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把革命力量引向这里,建立起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太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并逐步发展成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晋冀鲁豫边区,在敌后点燃了抗日烽火。
巍巍太行山,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的抗战原则和游击战的战略思想在这里付诸了实践。他的"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也在这里结出了硕果。
巍巍太行山,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太行精神。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英雄的八路军和太行人民,不怕牺牲,团结奋战,英勇杀敌,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凶残的敌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巍巍太行山,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挥师决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抗击日寇,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谱写了光辉篇章。
巍巍太行山是中国北方的骄傲。无论是春花遍野的溪畔,还是秋草苍茫的山坡,无论是夏木荫荫的幽谷,还是冬雪皑皑的悬崖,无不彰显着博大的胸怀和不屈的精神。
心理是内在生命的成长,心理提升的四种境界:境、镜、静、净皈依於敬字。一个人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改变,一个国家、公司、组织的改变最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改变。 一个真正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大文豪、大科学家、艺术巨匠、伟大企业家,一个拥有众多以上“大家”的国家才会有不断前行的动力,中华民族在追寻思想的道路上必定会展现出卓尔不凡的气质。
——刘先银 2013年 北京
在追寻思想的过程当中,艺术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的角色,水墨做为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一定会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力量。
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是你现在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的多少,还有你心怀多少文化的自尊与自豪?否则,你辉煌的过去与你的关系并不大。
我们一向自诩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那是古代。而我们今天的文化,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如果追根溯源,至少有三百年的日益变化的历史。它的起点应该是满人入关。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满人入关的结果是被汉文化同化掉。为此扬扬得意于雄强深厚的汉文化所具有的神奇的同化能力。其实同化是相互的。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同化满人时,也被满人粗浅的“马背文化”所稀释。比较一下华丽外露的清文化与雍容醇厚、平和内敛的明文化,便会看出其中的深层的损害性的变化。
清代的整个过程是国力日衰,精神萎缩,文化渐变粗糙。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粗糙的文化自然变为松散。五四运动的进步本质毋庸置疑,但它的文化倾向是过激地破坏传统。从此文化传统在中国革命中总是处在反面的位置。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文化干脆成了革命对象。不间断的政治运动总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敌人,从而获得“革命动力”。这样一直到“文革”末期,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里,只剩下“批红楼”、“批水浒”、“批克己复礼”。我们的文化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
当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迅猛而来,我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文化状态与外来文化相撞。自然就成了一片“文明的碎片”。
在“五四”时期,外来文化的涌入的是整个的西方文明。知识分子可以站在前沿做出选择。我们翻阅一下那时的书刊便知,被我们的知识分子首先介绍进来的是西方的精英文化,也就是西方文明的精华。
但这一次,外来的全球性流行性的商业文化是随同市场经济一起进来的。根本不需要谁来做介绍。它势头强劲,所向披靡,根本不管你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审美习惯,全都推向一边。它要来唱主角。因为你要商品经济,就很难拒绝它一道而来的商品文化。
而且这种商业文化在西方经过了近百年的市场打造,已经相当成熟。它一方面符合市场的运作规律,一方面契合人们的消费心理。应该说,此前我们没有这种性质的文化。我们只有一些古老的市场文化,也就是传统意义的通俗文化。故而,从超级市场、麦当劳、好莱坞、NBA、肥皂剧、广告,乃至歌星、影星、球星倾刻间一拥而入。而且它以报纸与电视这样的具有霸权意味的媒体为载体,铺天盖地地充满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对这种文化无法拒绝,只能模仿。
由于商业文化的目的是要源源不断从人们的口袋里赚出钱来。它必然是一时性的,快餐式的。这就给我们原本变得相当粗糙的文化以致命的冲击。大大加速了文化粗鄙化的过程。
一个民族文化的粗鄙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损害,而是影响着民族素质的下降,同时致使人们丧失文化的自尊与自信。而失去这种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才是最危险的。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是你现在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的多少,还有你心怀多少文化的自尊与自豪?否则,你辉煌的过去与你的关系并不大。有时,看上去甚至还有点像埃及人那种“失落的文明”呢!